又到冬季,温泉市场再次火热起来。
据记载,最早在公元前3000年或4000年时,埃及人就开始利用温泉水作为洗浴和疗愈之用了。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温泉利用历史至少已有2500年。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将我国的矿泉分为热泉、冷泉、甘泉、酸泉和苦泉,是我国最早的温泉分类学者之一。
温泉温泉,自然对于水质要求颇高。2017年年底,旅游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行业标准 LB/T 070—2017《温泉旅游泉质等级划分》,其规定了温泉旅游企业泉质等级划分的技术条件,明确了泉质等级标志的使用规范。
但是与水质比较起来,市场的复杂,使得温泉这个市场处于既热又冷的环境中。而这种煎熬,至少已有十年。
如何打破同质化魔咒
“温泉旅游开发模式和产业雷同化现象日趋严重,同类型温泉旅游产品的竞争十分激烈,导致温泉旅游企业存在经济效益低下、生命周期短等弊端。”有业者表示。
实际上这些问题早在多年前就已有所表现。2010年,广东温泉行业协会副会长姜忠平已感觉“现在广东温泉行业内部已经出现了恶性竞争,很多企业都用压低价格的方式打压对手,价格低了效益就不好,效益不好经营服务就会跟不上”。
而过了将近十年后,同质化导致的价格战不仅没有在广东绝迹,而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愈演愈烈:年卡365元,49元的特价票……价格战的背后是一直没有解决的痼疾“同质化”问题。
再加之,温泉产业发展多年,早期温泉旅游产业内备受诟病的盲目开发、设计理念老化陈旧、没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战略等软肋,造成温泉酒店普遍出现硬件配套不到位,软件服务跟不上等问题,对温泉企业的发展造成了“二次创伤”,一些温泉企业只能修修补补,以期在市场上保有一席之地。
多年的老问题该怎么治?
有专家认为,突出地方特色,注入不同的温泉文化或可改变同质化现状。也有专家提出“温泉+”的观点,“温泉”在温泉设计之初与农业、工业、教育、卫生、体育等领域相加相融,积极推动温泉旅游、温泉体育、温泉科技、温泉社交、亲子温泉、温泉养生、温泉养老、温泉地产、温泉富民等新业态新产品的发展。
而在日本温泉专家德村志成看来,“质”的提升颇为关键。他建议,中国温泉旅游的发展应加强精细化服务质量,普及温泉养生知识,而不是先在量上大力推行。
“营造‘感动式’的旅游服务战略,是投资最小,却是获利最快、更大的一环。”德村志成表示,中国的温泉经营者要让游客在温泉体验中收获点滴感动,才能产生“回忆、回味、回头”的良性循环,因此必须提高温泉度假村的服务质量、深挖品牌内涵,瞄准特色定位。
经过多年的市场洗礼,中国也已出现不少中高端温泉品牌,从广东的从化碧水湾、珠海御温泉到云南的柏联温泉,以及重庆南北温泉、江西明月山温泉等都因细致的服务水准、精致的环境、优良的水质、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温泉爱好者的欢迎。
温泉也并不仅仅是寒冷季节旅游爱好者的恩物,各地温泉协会都在考虑如何将“一年四季泡温泉”的观念深入人心。如果可以转变传统观念,将温泉作为养生保健,亲水文化,以及人与自然、自我的对话等生活方式的一种,会更加受到旅游爱好者的喜爱。
温泉本来就是一半火焰一半冷水,而市场发展也不可能总是坦途,相信各温泉企业将在坚持与探索中找到中国温泉本应有的发展路径。